找到相关内容54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永觉元贤援禅辟儒道之基本哲学问题探究

    宋儒将性分为五常之说  20、禅师言善恶起于性之顺逆,至于应物则无常德。  21、禅师藉宋儒言格物概念以定禅门功夫  22、禅师批评宋儒以理为实是认末为本  23、禅师另立天义而以儒者之功夫为有思有为  ...离境,此心常用而寂。此义确与儒家中庸言于未发之中一念不生是为道德理性最纯净状态之义不同。  19、禅师批评宋儒将性分为五常之说  “或问:五常可以言性否?曰:就体指用,约用归体,故以五常言性,而性实非...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260054.html
  • 《净土宗教程》导言

    来)。 净宗依正不二的理念认为:外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依报)与吾人身心(正报)是同构对应的。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一念慈悲清净,感得德风华雨黄金为地的佛法界;一念世善五常(仁义礼智信),感得四季...

    魏 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71660654.html
  • 禅宗的体用研究

    之本,大哉乾元,万物始资,诚之源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通书诚上   第一)   其论「诚」为本体,灼然可见,其体用观亦由此而建立:「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

    杜松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2160843.html
  • 论台湾佛教的历史渊源

    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实现。从其所奉祀的神明上说,金幢派所奉祀的重要神明有:天地老爷(即无生老母)、家乡老爷、太虚老爷(即教祖王左塘)、住世老爷(即二祖董应亮)、三官老爷(即三官大帝)、王灵...

    吴敏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1761367.html
  •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

    我身,与儒家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为一回事。又将佛教的慈悲为怀与儒家的博施众济之理并列。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加以对照。促进了儒释之间的融合。   二、圆瑛的师父慈运大师生平   圆瑛...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1161553.html
  • 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

    戒,中国佛教经常将此与儒家五常比较而视为类同。   佛教的家庭伦理特别关注和谐地处理家庭中各种关系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关爱和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   子女对于父母注重孝养、报恩...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1462115.html
  • 儒佛导言(2)

    在此作出很大调整。如,宋代名僧契嵩全面论述佛教孝道的《孝论》把佛教的“五戒”比为儒家的“五常”,提出“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认为两家殊途同归。该书声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562652.html
  • 佛道关于生死、形神问题的争论

    之中有所谓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气,说什么“元气混沌,孝在其中”等等。  “元气”一概念,就目前能找到的史料,大概是首先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文说:“道始于虚霸,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形”为二本的理论,刘宋时有郑道子著(神不灭论>谓:  “所谓神形不相资,明其异本耳。”  又说:  “夫形也者,五脏六腑,四肢七窍相与为一,故所以为  生。当其受生,则五常殊授,是以肢体偏病、...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2864380.html
  •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2)

    、孝的一致性和对帝王竭忠,对父母尽孝的必要性,指出“佛之道”“亦有益于天下国家”的道理。在《中庸解》中则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修养得从“中庸”开始,进而修习仁义五常,由个人的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齐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2564427.html
  • 佛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直接用儒家的仁道诠释大乘菩萨行,以行仁爱人贯穿于佛教的全部修习,并号召王者作为佛教施行仁政的世俗信徒。至于用佛教的“五戒”,附会儒家的“五常”,用佛教的“十善”补充儒家社会伦理的欠缺,用因果报应充实“...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4164593.html